亮报:多能互补

发布时间:2024-06-12

【专 访】

围绕如何更好实现新能源消纳,《亮报》对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中心专家黄越辉进行了专访。

黄越辉: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我国新能源的发展正步入新阶段,宜用长期性、全局性的视角综合考虑新能源发展与消纳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是加强源网协调规划,加强新能源全局优化配置。

合理确定新能源开发布局和时序。在综合考虑资源条件和配套支撑能力的前提下,制定各区年度新增建设规模、装机布局和开发时序。同时针对大型风光基地发展新形势,超前开展新能源友好接入分析,将分析管控措施前置,确保风光基地并网后稳定可靠运行。

加强各级电网与新能源协调规划。加强“沙戈荒”基地电网构建,加快大型新能源基地输电外送通道建设,发挥电网资源配置作用,扩大新能源消纳范围。加强配电网规划体系建设,提高配电网规划精细度和精准度,适应海量分布式光伏发展需求。

二是加强高精度功率预测与电力气象研发及应用。

随着装机占比的提高,新能源已逐步成为保供的重要参与者。新能源出力预测的准确性、新能源合理纳入平衡的比例,对火电开机方式、跨省跨区送电安排及有序用电措施的制定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建议加强高精度功率预测技术研发及应用。针对当前源荷双侧的天气高依赖性,建立高精度、高可信度的新能源资源模拟与功率预测系统,提高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为新能源消纳和电力保供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电力气象技术研发及应用,在设备气象环境监测、气象预报预警、极端天气影响评估等方面持续研发,构建气象条件可监测、变化趋势可预测、灾害影响可评估的电力气象支撑体系,将天气气候条件分析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系统规划和调度决策的必要构成,有力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三是提升新能源运行管控能力与灵活平衡能力。

加强新能源与常规电源、储能等配套灵活调节资源的协调运行。结合新能源发展,从广域互补的角度,开展配套电源全局优化,保证灵活调节资源在经济性最优下的合理配置。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快速精准协同支撑体系,采用系统级振荡抑制及风险管控策略,支撑实现大规模新能源基地的全景监测和高效消纳。

充分利用能源互联网的高速通信及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海量分布式新能源智能感知和自适应控制水平,构建“云—边”协同的分布式新能源广域协调优化调控系统,支撑实现中东部地区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的分层自治与集中决策,实现海量分布式发电单元的可观、可测、可控以及自我优化和智能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