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报 :出实招求实效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23-11-22

11月22日,《国家电网报》报道我院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工作成效。内容如下:

22.png

出实招求实效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入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在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培养激励、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实招、求实效,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11月15日,全球工程技术领域最高奖项之一的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卓越创新奖颁奖典礼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申报的2项自主创新成果“电力系统全数字实时仿真装置”“电网护卫者—防御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的保护技术”分别获得铜奖与提名奖。此次获奖体现了该院的科技创新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电科院持续巩固提质增效成果,沿着稳经营、提质效、固机制的工作主线,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在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培养激励、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能源电力创新发展。

重点统筹资源配置

助力科技创新攻坚

今年,为全力支持重大攻关任务和基础前沿技术的研究应用,中国电科院重点统筹资源配置,优化调整经营指标考核方式,将所属业务单位承担的国家项目、自筹研发项目全部纳入研发投入利润补偿机制实施范围。此举旨在鼓励业务单位积极承担国家项目,利用院自有资金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预算投入的导向性和有效性,助力科技创新攻坚。

加强电力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是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提出的一项具体要求。该研究领域属于基础前瞻类研究,短期内难以产生大规模的收益回报。研发投入利润补偿机制让这类研究得到了利润加回,使中国电科院所属业务单位能更加专注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今年,中国电科院计量所在研发投入利润补偿机制的支持下,组织青年科研骨干开展“电网典型场景间接碳排放计量及检测技术”自筹研发项目的研究,并基于该项目研发出了电力间接碳排放计量系统。

 “由于设备、人员、环境、方法的影响,每个测量值都存在不确定度。我们研发的电力间接碳排放计量系统由发电二氧化碳监测设备、电能表、电碳表等组成,每个设备都会影响系统测量值的精确程度。系统输出电力间接碳排放量的不确定度是否会随着系统中设备的增多而无限增大,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难题。”中国电科院计量所青年科研骨干王春妍介绍,他们通过自主攻关,提出普遍贡献、有限影响、逐级递减3个关键结论,证明了电力间接碳排放计量系统输出结果的不确定度是有限的,为系统的实用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目前,中国电科院计量所研发的电力间接碳排放计量系统已在浙江衢州、辽宁大连等地试点应用。

加强科研人才培养

激发创新创效活力

9月21日,中国电科院正式启动“青苗工程”人才培育计划,组织27名青年科研人员分4组到4家省级电力公司生产一线进行为期4个月的电力生产业务实习。这些青年科研人员参与电能质量监测、配电网故障分析、输电线路工程设计、有序用电方案计划、电力大数据分析等工作,通过生产实践找出研究选题,为取得更多原创性研究成果筑牢基础。“到一线实践能让我深入了解电力生产业务,帮助我有针对性地提升科研能力。”该院青年科研人员李嘉熙说。

5月以来,中国电科院出台“激发创新活力建设人才高地”若干举措,实施“未来科学家”引进培育、“三青”人才培育和“战略科学家”支持打造3个专项人才工程,努力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在加强科研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中国电科院持续深化考核激励机制改革,设立院长奖励基金,建立专项奖励清单,重点激励在破解重大技术难题、培育重大创新成果、实现重大基础理论突破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团队和个人,将工资总额增量持续向科研一线倾斜。在薪酬分配模式方面,中国电科院对承担基础前瞻性研究和长线攻关的科研人员,采取“知识价值创造+科研工作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年度综合评价,并开展科研岗位能效评价,构建以“履职能力+工作质效+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让有能力、有贡献的科研人员收入有所增加。

在今年9月召开的第二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实践成果发布评审会上,中国电科院申报的“多元化薪酬激励机制建设与实践”成果入围特等奖名单。

优化知识产权运营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9月4日,中国电科院与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在江苏南京签署成果转化框架协议,旨在有效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疏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推进科研单位、产业单位融合创新。双方首批合作项目涉及4个技术领域的11项成果。双方后续本着“应转尽转”的思路定期开展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按照“成熟一个转化一个,成熟一批转化一批”原则,推动中国电科院优秀科研成果落地南瑞集团,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今年,中国电科院持续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工作机制建设,贯通知识产权运营全业务管理链条,推动高附加值业务快速发展。该院发挥创新成果储备库核心作用,绘制科技创新成果图谱,助力成果精准推广;建立创新成果分级分类评价体系,涵盖3种成果类型、5个评价维度、18项评分指标,实现对创新成果的多维度量化评价;利用双创孵化培育资金及自筹科研资金,培育优秀可转化技术,截至10月底已累计资助孵化项目41项。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中国电科院还积极利用项目收益分红机制激励创新成果培育转化。“项目收益分红机制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调动了科研人员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科研人员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中国电科院继电保护研究所状态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张烈说。截至11月中旬,中国电科院已对第一个3年周期(2020~2022年)的27个项目兑现了收益分红,并开始实施第二个3年周期(2023~2025年)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有效推动能源电力领域重大科技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